一名面向未来且不知所措的大学生。

小说/电视剧《琅琊榜》观后感

  我最近看了它的原著小说。实际上,我是先看了电视剧才知道有小说的。因此,我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回忆电视剧……这感觉挺奇妙的。


  小说的前半部分很少提及赤焰旧案,一直到中期才稍有显现。而最开始的那些人、那些细节,都只通过各种侧面描写来表现。这样的设计,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梅长苏的情义与智计吧。(我想,也可能是往事过于沉重,梁帝的猜忌太令人胆寒,故不展开详细的写了。)作者这个设计我很喜欢。


  小说的后半部分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。誉王谋反、靖王寻求援兵、九安山猎宫之战,这三个事件是最关键的部分,但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所用的笔墨太少了,视角太单一(以梅长苏为核心),没能把应有的呈现出来。我觉得这是有点可惜的。以上使得靖王平誉王之反、获得梁帝肯定这个情节的感染力不强。整部小说前半部分很足,而到了后半部分却平淡了。(我看的典藏版,分三册。个人感觉上册是写得最好的。)感觉作者对大场面的控制力不太足。


  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似乎有点重复。古风小说我看得不多,书中的外貌描写,用词之类的有点贫。(难道所有的古风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吗?)


  小说的主旨、作者的寄托,无一不展现在每一个角色身上。萧景睿是全书中人格最完美的一个角色了,他是作者所期待的良知和善意的集合体吧。“萧景睿静静地道,‘把真相从脑中抹去,好像从没有读过这封手书一样,是吗?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,我们的良心,可还能有一日的安眠?’”“……可是真相就是真相,无论我们是否有能力改变所有被颠倒的黑白,但是起码,我们不能当那个隐瞒的帮凶。”(章六十五 尺素烈狱)这两段话很有代表性,算是对……的一次嘲讽了。


  梅长苏将赤焰旧案、夺嫡和平誉王之反三个重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。他在每个事件中的所作所为、他身上所具有的一切,都是作者情之所寄梦之所托吧。梅长苏心中有着无比明确且坚定地信念,“……长苏从没考虑过这最后一条保命的活路,但他保住的却是他在这世上最最看重的兄弟之情……性命和道义,得此就会失彼,愿意选择哪一边,只是看自己的心罢了。”(章六十四 天若有情)正是这份信念和对同经沙场的兄弟们的情义,支撑着他前行。不过,也正是因为这,他将儿女私情、个人得失放得极低,最终选择跟随自己的心——保家卫国,鏖战沙场。“择适者而用,是君主的首责,而你我之间,不过私情而已。景琰,大梁的生死存亡,难道不比我一人安危更重要?”“林殊虽死,属于林殊的责任不能死,但有一丝林氏的风骨存世,便不容大梁北境有失,不容江山残破,百姓流离。”(最终章 情义千秋)梅长苏就像最终章里写的那样,“两年的翻云覆雨,倾已换了江山,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,永生不死。”


  最后,新帝靖王也与梅长苏有同样的信念。“……可是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大梁的生死存亡,岂不比我一人安危更加重要?”


  总的来说,《琅琊榜》这部小说的质量一般。(它有点像是群像,可说它是群像作品,它又太偏重梅长苏、忽视个别角色了……)剧情的设计、情节的安排是这部小说最特别、最出彩的闪光点。




  电视剧《琅琊榜》我早已经看了两遍了,一部品质很高的古装正剧。画面色调有水墨画一般的感觉,素淡冷清,整体风格在我国五颜六色的古装剧中可谓清新脱俗。转眼间已经播出好几年了,但优秀之作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。小说中一些比较玄幻的部分有改动,改得合理不生硬。电视剧还对几个关键角色进行了补足,让他们不再片面化。大场面的展现也比小说更震撼(真 群像剧)。最关键的一点是,编剧和剧组人员十分尊重原著,对原著内容近乎完整的保留,不做多余的删减、添加。


  选角合适、演员演技在线,精心考究过的角色服饰(虽然我觉得男性的比女性的走心)。这些要素的集合,如此良心的电视剧是必看的!绝对值得一看!


11/24/2017

评论
热度(3)

© 四肢冰凉 | Powered by LOFTER